[工法特點]
將主纜架設的牽引和承重系統(tǒng)進行功能性分離,減輕施工貓道的負荷。
施工索道及牽引系統(tǒng)在主纜架設前形成,可實現(xiàn)懸索橋整個上部結構施工的空中水平運輸,對貓道的架設能提供便利。
充分利用主散索鞍提升支架,經(jīng)改造后作為索道系統(tǒng)的支承,節(jié)約成本。
不需要用專用的主纜牽引拽拉和大扭矩的放索制動設備,可減小投入。
索道系統(tǒng)的多跨天車,采用獨立牽引,可提高工效,加快施工進度。
[適用范圍]
本工法適用于跨越大江河或大溝谷的懸索橋主纜架設。
[應用實例]
重慶鵝公巖長江大橋
重慶鵝公巖長江大橋是重慶市跨越長江的第一座大跨度懸索橋,是重慶市重點工程,其正橋全長1045m,主跨600m。大橋于1997年12月開工,2000年12月29日竣工通車。
全橋設雙主纜,其中心距33.5m,各由110股單元束組成。每根單元束由91φ5.22mm鍍鋅高強鋼絲組成,線荷載q=15.3Kg/m,長約1175m,重約18t。主纜采用施工索道進行牽拉。其索道系統(tǒng)(簡稱小索道)與主梁吊裝所用的索道系統(tǒng)(簡稱大索道)按相同跨徑、同地錨、同支架進行設置,在平面位置上相隔2.0m,大索道在內(nèi)側,小索道在外側(離主纜中心線的內(nèi)側0.8m處)。該索道共五跨,跨徑組合為116+214+600+235+115m。
施工索道牽拉主纜充分利用了主梁吊裝所用的索道支撐體系和錨固體系,減少了施工工作量,在主纜架設過程中,最快施工速度達8束/天,節(jié)省成本近100萬。這為今后類似項目施工的經(jīng)濟性、適用性等方面積累了經(jīng)驗。
涪陵青草背長江大橋
涪陵青草背長江大橋為重慶三環(huán)高速公路的“東環(huán)”--南涪高速公路上的一座跨江特大型橋梁,位于已建成的涪陵李渡長江大橋上游1.7公里處,主橋為788m單跨懸索橋,大橋全長1719m。大橋于2010年4月初動工,2013年9月28日竣工通車。
全橋共設兩根主纜,間距28.7m,每根主纜由88股(每股由127Φ5.2mm鍍鋅高強鋼絲組成,每股重約29.2t)預制平行鋼絲索股組成,長1378.27m。主纜施工仍采用架空索道進行牽拉。根據(jù)現(xiàn)場的實地情況,地錨選用輕型地錨(預應力鋼絞線作錨桿),利用兩岸索塔主索鞍提升門架作支撐,形成三跨索道,其跨徑組合為335+788+365m。
主纜的架設從2012年5月3日基準束施工結束開始,至2012年6月5日完成全部主纜架設,其間增加了一根基準束的施工,受不可預見的惡劣天氣影響約5天。正常施工速度為6束(上、下游各3束)/天,最快仍達8束/天,節(jié)省成本近148萬。主纜的快速架設完成為工期特別緊張的青草背長橋如期建成通車打下了堅實基礎,贏得了業(yè)主、監(jiān)理以及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